曾木森官方网站
http://29166.diaosu.cn
曾木森首页>文章>正文

城市艺术季专访 | 潘奋:公共艺术未来可期

更新时间:2025-01-08 03:14:09 作者: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

图片





图片

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会委员

全国城市雕塑创作资格证持有人

广州市地区规划及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雕塑专业工作室负责人、客座教授

广州美术学院潘鹤艺术馆常务馆长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中国雕塑家协会理事


图片




公共艺术是当代艺术的重要形式,强调与大众的深层互动,逐渐成为城市空间的精神,也是城市艺术季组委会正在探索的领域。围绕”唤醒公共艺术力量·彰显城市人文精神“的理念,城市艺术季组委会将不定期邀约业内艺术家,通过采访的形式展开针对性话题探讨。


潘奋老师作为知名雕塑艺术家,也是一位公共艺术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继承潘鹤先生家学渊源之余,亦受梁明诚先生等多位雕塑名家风格影响,其作品在业内广受好评。此次,我们邀请到潘奋老师,分享他在公共艺术领域的思考及探索。


图片

(现场采访)


城市艺术季:“公共艺术”这个词上世纪90年代才进入中国,许多人都理解为城市雕塑、壁画之类,您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公共艺术?

潘奋:公共艺术有一个基本特征,即是为大众服务的。它所指向的不只是单独作品的概念,更是一种行动的、空间的、整体的、生成的艺术实践状态。广义来说,我们眼睛所见的,放置在公共空间面向公众的能够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和心灵沟通的作品都可以称之为公共艺术。我们甚至可以将公共艺术理解为一种桥梁,是将当代的艺术作品与公众这个群体互相连接起来的方式。

 

图片

《同代人》潘奋


城市艺术季:您有过不少公共艺术的经验,在您看来,艺术家、作品、公共空间与大众四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您认为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应该传递怎样的价值?

潘奋:公共艺术是一个体验感很强的过程,栖身在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会带给空间和生活在这个空间的大众鲜的活力,引领当地市民进行参与,使之产生对当地文化艺术的全新情感体验和视觉认知。艺术家作为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者,首先有自己的艺术坚持和道德底限,所呈现的作品一定是具有视觉美感和美学教育意义的,而作品本身要与这个空间存在契合性、融入性。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应该是长在这个空间里的,能够体现这个地方的文化理念,并不是说这件作品放到任意一个空间都合适。

 

图片

《丰收年》潘奋


城市艺术季:公共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个人特色与公共属性如何平衡?

潘奋:公共艺术需要表达个人的创作理念,但更重要的美学教育的体现。人正作品才会正,艺术家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职业,以我父亲为例,他的部分作品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但为什么能广为流传并且至今为人所称道呢?即无论他表现的是什么题材,都一定会表达”人性“二字,并非是迎合市场或者某一方的需求。


图片

新生》潘奋

 

城市艺术季:在您看来,公共艺术板块未来发展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潘奋:个人认为有三个层面。其一,是公共艺术从业者,需要有自己对于这个专业追求、理想和素养。过去在坟场里找到的艺术,以及今天沙龙里的艺术已不太适合现代的社会生活需要。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当代的社会生活人们追求高层次的公共艺术享受,甚至哲理性的感受。艺术家的任务,尤其是雕塑家和建筑师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通过环境的构造渲染出一种意境,一种气氛,能动的陶冶人们的性情,引导公众的生活;其二,公共艺术发展体制的完善,如专业机构/协会/学会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专业话语权需要提升;其三,在于教育体系的改变,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后备力量,培养他们的认知、方法和思考,而不是教会他们怎么做、如何做。

 

图片

丰年》潘奋


城市艺术季:目前国内目前的公共艺术活动和创作非常多,但更多时候是一种视觉的呈现,很难达到像日本越后妻有那样的效果,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潘奋:越后妻有对于中国的公共艺术推广和执行来看,是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的。但我个人觉得,世界各地的公共艺术项目,它们都植根于所在的城市/区域,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思想模式,而是要通过研究产生自己的这种操作方式。也就是说,一个地方公共艺术的发展必须需要根据当地的文化属性、艺术根脉来进行的,因地制宜方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更希望公共艺术能成为所在地居民的一个日常性活动,一种持续性的永久生活方式。

 

图片

母亲的召唤》潘奋


城市艺术季:您不仅是艺术实践者,还是全国美术事业的推动者,从多重身份的立足点上,您对国内公共艺术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思考?

潘奋:关于思考主要也有两点。第一,公共艺术发展机制的完善。“百分比艺术法案”在全球很多国家被有效地用于发展公共艺术上,但是国内如何通过文化政策和机制使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社会、大众、文化,甚至政治发生关联还需要我们去思考。其次,在于全民美学教育上。美学在西方国家是个全民必修课,公共艺术的发展不仅需要艺术家具有良好的美学素养,同时,政府人员/决策者、企业家、大众都需要有相匹配的美学修养。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其实非常具有当代性,它跟当代艺术很多的主张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公共艺术是从高高在上的殿堂式艺术,逐渐走向大众,它在降低飞行高度,更多地贴近公众,贴近市民。但这需要我们的公众有足够的美学修养去认识和理解,需要的我们话事人/决策者有足够美学修养去发现和引入。


图片

大象一家》潘奋


城市艺术季:作为本土的艺术家,能否谈谈对广东城市雕塑未来发展的期待和建议?

潘奋:广东城市雕塑目前的发展好了很多,市场也扩大的非常明显。从政府和企业的参与程度和对大众的普及程度,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点。但是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种精神投射下的社会行为,不仅仅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品的简单建设,最终的目的也并不是那些物质形态,而是强调艺术的孵化和生长性,并对城市文化风格,城市活力以及城市人文精神带来富有创新价值的推动。广东尤其是广州、深圳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对城市文化艺术发展的逐渐重视,未来一定一定大有可为。


图片

与盾》潘奋


城市艺术季:谈及公共艺术的普及,今年11月在广州举办的公共艺术领域首个专业博览会,实际上也有这层面的考虑。那么,您认为这个博览会的举办,其意义何在呢?

潘奋:这当然是好事,这个活动既有实验性也有实用性,我希望它能成为一个综合的平台,既能为艺术家发声,也能向大众开展美育工作,通过这个平台不间断的活动,让整个社会能够看到公共艺术的存在,促进公共艺术的发展,推动全民美学教育工作的前进。


图片

亲河》潘奋


图片

《都市回眸》潘奋


图片

《梦》潘奋



以上部分素材来源网络 ,侵权联删     

图片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